主站|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科研机构
当前位置: 首页>科研机构>正文
科研机构
心血管研究所
发布时间:2013-08-09 21:39:09 责任编辑:nina (点击: )

一、实验室名称:陕西省分子心脏病学重点实验室 (Shaanxi Key Laboratory of Molecular Cardiology)环境与疾病相关基因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心血管离子通道病研究室 (Institute of cardiovascular channelopathy, Key Laboratory of Environment and Genes Related to Diseases, Ministry of Education)

二、 实验室介绍:

(1) 历史及所取得主要成绩

2008年,在前西安医科大学心血管病研究所的基础上,依托陕西省重点学科——西安交通大学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心血管内科,经陕西省科技厅批准批准成立陕西省分子心脏病学重点实验室,是陕西省唯一一所从事心血管系统基础和临床研究的重点实验室。

从上世纪50年代末开始,在老一代学科带头人的带领下,从流行病学、基础理论到临床研究以及人群防治等方面进行积极探索。1958年,为配合开展先心病直视手术,开展了右心导管检查术。70-80年代,与其他研究所合作研制出我国第一代人工心脏起搏器,在此期间,还合作研制了希氏束电极导管,并将此技术用于临床诊断,使心内科在心律失常的诊断和研究方面向前迈了一大步,并于1985年编著了国内第一部有关“人工心脏起搏与电生理学”专著。通过对急性心肌梗塞的基础与临床研究,将心梗住院死亡率降低到7%以下,并荣获1978年第一次全国科技大会科技进步二等奖。在克山病的合作研究中,率先提出“水土病因学说”, 采用补硒和维生素C对其进行防治获得重大突破,荣获国际“克劳斯.施瓦兹奖”。从80年代初开始“八五” 攻关课题“少年儿童高血压易患因素识别”的研究工作,并开展了盐敏感高血压发病机制的系列研究,曾获1995年科技部科技进步三等奖和1999年卫生部科技进步三等奖。

近年来,根据国家发展目标并结合国际学术前沿和临床工作需要,不断拓宽研究方向,在动脉粥样硬化发生发展、高血压发病机制及防治、心肌病心力衰竭以及心脏电生理心律失常发生机制等方向研究中形成了本实验室的研究特色,已成为陕西省在本领域的科学研究、人才培养和国际交流的主要基地之一。曾获得了国家“973”、“863”“十五”攻关项目和“985”、“十五211”经费的支持,得到多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省部级以及国际合作项目多项。目前有7位博士生导师和12位硕士生导师,指导着数十名博士和硕士研究生。近三年分别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12项,其中1项为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杰青基金”。此外,承担省部级科研项目7项。获得科研成果6项,实用新型专利2项,发表学术论文近百篇,其中SCI收录论文39篇。

(2) 主要研究方向和特色

1、 动脉粥样硬化与冠心病发病机制研究:通过对动脉粥样硬化(As)发生与发展的细胞生物学机制,特别是对氧化应激反应、免疫与炎症、炎症与免疫活化过程中的信号转导和调控,以及主要针对动脉粥样硬化发生发展机制及治疗策略开展了各层次研究。目前已探明高糖导致氧化应激增强,增加的氧化应激诱导氧化还原敏感的炎症信号分子表达上调、蛋白磷酸化和功能活化,这些发现为防治糖尿病所致动脉粥样硬化并发症提供了生物学及病理基础;阻断MφIG Fab与oxLDL交联可抑制动脉粥样硬化的发展,同样可抑制As进展和斑块局部炎症。研究还发现效应性T细胞(Teff)和调节性T细胞(Treg)间的平衡控制动脉血管壁的炎症进展与消退,调整T细胞“阴阳平衡”可抑制As的进展;使用PPARγ激动剂抑制动脉粥样硬化患者循环血浆细胞因子表达,调节单核细胞炎性信号分子,因此提出了改善冠心病预后的关键是抑制系统性炎症的理论,对动脉粥样硬化综合防治提供了依据。

2、高血压发病机制及防治研究:针对青少年心血管病危险因素流行趋势、演变轨迹及其识别研究,通过长期跟踪随访大样本儿童队列(5000名少年儿童随访17年),研究少年儿童心血管易患因素流行趋势和演变规律,初步探明儿童高血压发病的易患因素,开展以限盐及补钾补钙为中心的血压偏高青少年一级预防研究,提出符合中国特色行之有效的一级预防措施。与此同时,开展了盐敏感高血压遗传资源的建立与分子遗传学机制的研究,深入研究了盐对血压的调控及其病理性作用,发现内皮细胞功能改变是盐敏感性高血压病理生理机制,探明交感神经兴奋性、RAS系统活性改变参与盐敏感性高血压的发生发展及对心脏、血管及肾脏靶器官的损害;采用遗传流行病学与分子生物学方法探讨盐敏感性易感基因、寻找遗传标记并研究环境因素(盐)对基因表达的影响;从临床角度探索盐敏感高血压的肾功损害、心肌肥大机制,并采用以ACEI和钙拮抗剂为主的的保护靶器官临床研究,获得良好效果。

3、心力衰竭、心律失常发生机制及人群防治研究:针对心力衰竭人群开展数字化网络管理体系和数字化心血管疾病专家诊断系统进行研究。该系统能把心脏病专家的技术支持带到社区,把大医院的技术优势与现有的社区卫生管理体系整合,建立医院与社区卫生服务之间的长期稳定的合作互动,探索一种适合我国国情的慢性心力衰竭综合管理模式,促进临床指南广泛贯彻实行,指导基层医师对心力衰竭的治疗,还可为心力衰竭临床研究提供科学研究平台。同时,由于心肌的初始损伤因素是心力衰竭发生发展的关键因素。但是,针对初始损伤因素的治疗措施长期被忽略。针对心力衰竭病因学开展临床研究,该研究获得科技部十二五科技支撑计划1项。同时,针对心力衰竭心律失常发病的分子基础及治疗与剑桥大学长期合作,从分子和离子通道水平开展了广泛的研究,并对骨髓干细胞的动员、分化进行了探讨性研究。

4、心脏电生理心律失常发生机制:主要研究离子通道功能生物物理学特性及心脏复极异质性在心律失常中的作用及机制,心室复极异质性增大为早搏的跨壁传导及室速室颤的形成提供了基质,因此课题组为探索心脏性猝死的机制,并为临床上应用无创检查预警心脏性猝死提供依据开展了广泛的工作。近年研究组创新性地提出来关于“J波综合征”的新概念。J波是由瞬时外向钾电流介导的一心电图表现,异常J波的离子流机制在Brugada综合征、原发性室颤、甚至ST段抬高的心肌梗死所致的心源性猝死的发生中起重要的作用,是预测2相折返性恶性心律失常的重要标志。因此,J波与心脏性猝死的相关性也是近年关注的重要课题。与此同时,课题组还广泛研究了心电图QT间期延长或不延长状态下Tp-e间期的变化及其矫正Tp-e/QT比值与室速、室颤发生的关系,为提出对心脏性猝死高危患者有效的无创预警指标做出了大量的工作。

5、代谢综合征方向:目前代谢综合征与心血管疾病关系密切,本课题组主要关注于代谢综合征中脂肪分布及分泌功能的异常。我们对于合并代谢综合征的冠心病患者进行影像学检查,观察脂肪组织分布异常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程度的关系。并进一步饮食诱导建立代谢综合征动物模型,从动物水平观察脂肪分布及脂肪分泌的相关因子如瘦素、脂联素等与心脏及血管重构的关系。

此外,本实验室中对肺栓塞、肺动脉高压等肺血管疾病的发病机制及介入治疗、主动脉夹层、血栓相关性疾病等周围血管疾病的内科治疗与介入治疗,以及老年心血管病的诊疗中均开展了广泛的研究。

三、省重点实验室学术委员会组成:

主任:马爱群教授

副主任:胡大一教授、闫剑群教授

委员:

惠汝太(阜外心血管病医院,教授,博导)

唐朝枢(北京大学医学部,教授,博导)

葛均波(复旦大学中山医院,教授,博导)

陆再英(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院,教授,博导)

朱妙章(第四军医大学生理教研室,教授,博导)

药立波(第四军医大学药理教研室,教授,博导)

袁祖贻(西安交通大学,教授,博导)

四、主要仪器设备:

设备名称 型号 生产公司

膜片钳放大器 CLAMP 700B AXON/美国

荧光倒置显微镜 IX71 Olympus/日本

膜片钳放大器 CLAMP 200B AXON/美国

倒置显微镜 IX70 Olympus/日本

程控灌流加药系统 DAD-8vcpp等 ALA/美国

双通道恒温细胞灌流设备 TC344B双道温控器等 Warner/美国

电动显微操作系统 MP285等 Sutter/美国

手动控制显微操作系统 M3301等 WPI/美国

微电极拉制仪 p-97 SUTTER/美国

微电极抛光仪 MP-830 Narishige/日本

减震台/屏蔽罩 750mm×1200mm 上海亿奥/中国

数控蠕动泵 BT100-1J 兰格/中国

程控刺激器 YC-2 成都仪器厂/中国

高阻抗微电极放大器 SWF-1B 成都仪器厂/中国

多道生理信号采集处理系统 RM6240B 成都仪器厂/中国

电子分析天平 AG135 METTLE-TOLEDO/瑞士 中国

低温离心机 5810R EPPENDORF/德国

全波长酶标仪 PPowerWaveXS Bio-TEK/美国

倒置显微成像系统 Ti-S 尼康/日本

CO2细胞培养箱 8000DH Thermo Fisher/美国

冰冻切片机 CM1900 Leica/德国

双色红外激光成像系统 Odyssey Li-cor/美国

等电聚焦二维电泳系统 PROTEAN IEF BioRad/美国

实时定量PCR扩增仪 iQ5 BioRad/美国

蛋白电泳仪和半干转印 SDS-PAGE/ Trans-Blot BioRad/美国

超低温冰箱 ULT2586-5 REVCO/美国

数码显像系统 BX51/DP71 Olympus/日本

实时定量PCR扩增仪 ABI 7000 ABI/美国

五、联系我们

联系方式:

通讯地址:710061 陕西省西安市雁塔西路277号

西安交通大学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

陕西省分子心脏病学重点实验室

电话:029-85323524

电子邮件: yanglinxy@263.net



【上一篇】:医院开放实验室仪器设备

【下一篇】:肝炎研究所

关闭

Copyright(c)2011 西安交通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陕ICP备12009712号-3号

地址:陕西·西安市雁塔西路277号 邮编:710061